引言:
很多人認為中醫都是在調理,更多人認為中醫只會調理,不會看病。所以常有人懷疑中醫還能治肺纖維化,尿*症,膽腺癌,骨髓炎等重症么?
什麼是調理?調理是治病么?為什麼中醫要用調理這個概念呢?
如何正解調理這個概念,如何理解“只會調理的中醫”這個說法。
另眼看真相
醫席談給您一個不一樣的中醫世界
“只會調理”的中醫
文
席庸&小喬
何爲中醫:
不偏不倚是為中,不易是為庸。
中國是崇尚中庸之道的國家,是為中國。中醫是崇尚身體陰陽平衡、機能平和的醫學,是為中醫。
在中醫的眼裡,人體的生理功能都有一個標準,比如說每個人都有五根手指,多一根畸形,少一根殘疾,五根手指就是“中”,此為一種標準。少一個或多一個就是殘廢和畸形。
在病態下,隨着病情的擴張,那條不偏不倚的中線就會偏離生理的標準,離其越遠,人的病情越嚴重。中醫治病的思路,就是要讓人體的功能回到標準線。
何為調理:
調:配合恰當,搭配均勻、調停和解。
理:原意指物質本身的紋路、層次,引申為事物的規律。
調理:尊重事物的本身的規律,清理、整理、理順事物本身,對醫學來講就是清理、整理、理順生理功能,中醫使人體恢復到陰陽平衡、回歸到生理功能的標準就叫調理,調理的過程就是治療。
疾病的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:初起是亞健康狀態,中醫稱之為“疾”;“疾”發展下去就是“病”,中醫所說的“病,疾之所加也”—就是到了臨床病理階段;不管治療與否都進入第三階段,要麼死亡,要麼康復。
而這三個階段形成了對應的醫療方式:
第一階段預防醫學,
第二階段臨床醫學,
第三階段康復醫學。
中醫學是涉及這三個階段的完整的醫療體系,同西醫學一樣。
對待疾:中醫叫做“調”或“調理”;
對待病:中醫叫做“治”或“治療”;
對待康復:中醫叫做“養”或“將養”。
中醫最推崇的是在‘’疾‘’的階段解決問題,盡量避免“疾”發展到“病”的狀態,這是“中國醫學”獨有的思想,預見性的、治未病的治療思想。
那麽中醫到底能不能治急性病呢?先看下我們的古人能不能治急癥。
第一個治急症的就是扁鵲,他治療過虢國太子的屍厥,當時病人都已經進了棺材,他看到棺材滴血,既然不是外傷,怎麼會滴血呢?
打開棺材看,發現棺材裡的人還有呼吸,於是扁鵲便叫弟子子陽磨針砭石砥石,針灸太陰,少陰,厥陰,太陽,少陽,陽明,以及百會,胸會,聽會,氣會,聊會等穴。
過了一會兒,太子蘇醒過來,扁鵲又叫弟子子豹用灸術熨穴道,使溫暖的葯氣入肉五分,另用謂葯一併煎煮,交替熨兩肋下。台資隨即坐起,調理陰陽之氣,服用湯藥二旬後,整個人恢復一樣的模樣。
民間傳說,扁鵲可起死回生,這就是一例典型的中醫治療急症的案例。
從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》等等古籍醫書文獻中可查詢到大量的急症方略,覆蓋了醫學治療的各個領域,這也就說明了我們的古人是可以治急症的。
溫病學就更不用說了,因為溫病本身就是指急性熱病、傳染病,雖然它沒有取名流行性出血熱、SARS、禽流感,但實際上都包括了這些病。
中醫還有熱盛動風,發熱、抽搐、角弓反張;熱人心包證,發熱、神昏、譫語。像這些急症,古人都有詳細的記載,有證、有方、有葯。
再來說外科手術,現在的人大多認為中醫的外科最多能治療臉上的痤瘡。而實際上中醫在外科手術上的貢獻也早有記載。
刀:中醫外科領先世界多年,最早提出血液循環,細菌感染(膿腫)。
外科手術方面亦有世界最早的開顱術,放腹水術,人工呼吸,人工流產,灌腸術,補牙術,植牙術,補唇裂,肛門再造術,腸吻合術,膠網膜固定術,骨外傷,刀劍貫穿傷,膽,泌尿結石,動脈瘤術。並且中國法醫學領先世界千年,可見古代外科學的發達。
史上最早的手術——開顱手術,山東省大汶口文化遺址當中發掘出來的年前的原始人顱骨。
《金創成癰腫候》有記載最早的縫合法類似於現代醫學的“8字縫合法”。
明代?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有記載取鼻痔秘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鼻息肉摘除術。
除此之外,尚有更多外科操作:
人工呼吸法及胸外按壓法——首載於東漢?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。
導尿術——首載於晉?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,詳細介紹於唐?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。
鼻飼術——首載於宋金時代《聖濟總錄》。
腹腔穿刺(放腹水)術——首載於《靈樞?四時氣》。
內腔鏡鉗取異物術——首載於金?張從正《儒門事親》。
喉外科分層縫合術——首載於明?王肯堂《證治準繩》。
從這些記載中,可以看到,中醫在外科手術方面的手法已經相當成熟,這些外科手術就是急症。
中醫的歷史源遠流長,覆蓋了醫學的各個領域。到今天為止,有些方法依然超越現代醫學而不可替代。
人們常把中醫的治療稱為調理。
如今老百姓,甚至有些中醫都會認為中醫是搞調理的、養生的、預防的,不會治療疾病,其原因大抵是因為現在的中醫隊伍魚龍混雜,有些中醫不精醫術,不得治療之法。
由此,調理的真正涵義也被大大的歪曲了。